近年來,隨著數位資產市場持續發展,中心化交易所(Centralized Exchange, CEX)與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 DEX)日益成為投資人與研究專家關注的焦點。儘管市場對這兩種交易型態已有基本認識,但它們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影響及差異,仍值得深入分析。
過去兩年,DEX 的全球使用率顯著提升,越來越多投資人主動參與鏈上交易,並透過錢包管理累積經驗,反映出去中心化交易的崛起速度極快。即便如此,CEX 依然以其傳統且高度普及的運作模式,在合規性、流動性和用戶體驗等面向展現明顯優勢,許多企業與投資人對其依賴程度遠高於市場普遍認知。
因此,「CEX 與 DEX 的比較」不只是單純的工具選擇,更牽涉到產業結構與未來發展趨勢的關鍵判斷。本文將透過多面向數據分析,系統性地比較兩者的現況與潛力,涵蓋用戶規模與滲透率、市場結構與交易型態、安全性,以及全球合規佈局。綜合對照與交互觀察,臺灣讀者將能更全面掌握 CEX 與 DEX 在全球加密市場的滲透情形、風險差異及其交互影響,為未來的市場研究與策略規劃提供專業參考。
根據 Crypto 滲透率、成長趨勢、市場表現及 Demandsafe 預測,全球加密用戶規模於過去十餘年呈現指數型態成長。用戶數由 2013 年約 100 萬大幅增至 2025 年預估 6.7 億,年均成長率極具吸引力。尤其 2020 年後,加密用戶曲線陡升,意味著市場從早期測試逐步轉向大規模主流採用階段。
此趨勢證明,加密貨幣已從小眾實驗品晉升為全球金融體系不可忽視的力量。龐大的用戶基礎不僅為 DeFi、NFT、Web3 等新興領域提供成長沃土,也帶動網路效應與流動性升級。隨用戶數量持續成長,加密市場於金融普及、跨境支付與數位身份等場景的應用潛力將進一步釋放,全球數位經濟將邁向更成熟與普及的階段。
從地理分布來看,加密貨幣用戶滲透率呈現顯著差異:
此種分布反映出,加密採用動機及推動力因地區而異:新興市場多依賴金融替代與普惠需求,已開發國家則側重機構化與技術創新;全球化進程呈現多元發展加速態勢。
2020 年至 2024 年,CEX 及 DEX 用戶規模皆維持高度成長:
此結構轉變意義為:
整體來看,加密市場用戶基礎逐漸從傳統中心化平台擴展至去中心化、開放式的 Web3 生態系統,市場未來發展趨於多元與去中心化特性。
2013 至 2025 年間,全球資產市值格局經歷深刻重組。黃金與白銀等傳統硬資產雖持續成長,但增幅趨緩、佔比被稀釋。與此同時,科技巨頭市值大幅飆升,尤以微軟與輝達於 2020 年後表現亮眼,展現 AI 與雲端運算於全球經濟成長的核心地位。
最受矚目者,莫過於加密貨幣自 2020 年爆發性成長,躍升全球資產市場主流。至 2025 年時,加密貨幣總市值預估達 3.02 兆美元,超越蘋果,僅次於黃金、輝達及微軟,成為全球第四大資產類型。比特幣(BTC)市值高達 2.35 兆美元,超越亞馬遜與白銀;以太坊(ETH)近 980 億美元;穩定幣總市值達 2,600 億美元。
整體而言,全球資產重心正自傳統硬資產轉向高成長型數位創新資產。加密貨幣的崛起不僅展現數位金融潛能,也意味著其已與黃金、科技股並列全球資本配置新支柱。
以關鍵時點市值快照分析,可明確見證加密貨幣自邊緣資產晉級至能與全球科技巨頭抗衡的核心類別。2022 年 8 月,全球資產以黃金 11.77 兆美元居冠、蘋果與微軟次之,加密貨幣僅 1.08 兆美元,規模約等同白銀(1.38 兆美元),尚屬次級。
僅三年間情勢丕變。2025 年 8 月,AI 熱潮加上加密牛市推升市值板塊大洗牌:黃金高達 22.93 兆美元、輝達(NVIDIA)憑 AI 領先優勢突破 4.24 兆美元。同時,加密貨幣總市值大幅增長至 3.02 兆美元,首度超越白銀與亞馬遜,成功晉級全球資產核心梯隊。
展望未來,趨勢預計將進一步深化。預測至 2030 年,加密貨幣總市值有機會突破 41.80 兆美元,僅次於黃金,成為全球第二大資產類型。此指數級崛起反映全球資本正進行數位轉型,資產結構正自有形資產,演變成傳統、科技、數位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此外,加密市場內部結構正趨於成熟與均衡。過往資產托管及流動皆倚賴 CEX,到了 2025 年則形成 CEX、DEX 雙軌並進的格局。2022 年 CEX、DEX 總資產儲備約 1,180 億美元,CEX 一枝獨秀;2025 年總資產則突破 5,600 億美元,DEX 鎖倉價值(TVL)大幅躍進,已與 CEX 儲備幾乎等量齊觀。
這並非意味 CEX 弱化,而是市場成熟趨勢的體現。一方面,市場規模成長,CEX、DEX 都有龐大成長空間;另一方面,DEX 佔比攀升,映現 DeFi 生態蓬勃、技術進步,以及用戶對自託管、鏈上透明度的重視。CEX 角色亦正轉型,從唯一交易中心轉為連結實體世界與鏈上經濟的「核心閘道」,涵蓋法幣出入金、用戶教育、機構合規等重要功能。
因此,加密市場正逐步建構起「雙軌基礎設施」:CEX 扮演全球資本枢紐,DEX 則成為鏈上金融與創新主力。兩者非替代、而是互補共構,為未來去中心化金融體系奠定雙重基石。
過去數年,代幣發行規模成長極速。2020 年「DeFi Summer」以來,DEX 已是新代幣發行主軸。現今 DEX 每日新發行超過五萬枚,2025 年全年預估新增代幣超過八百萬,累計規模逾千萬,遠遠超前 CEX。雖然 CEX 仍維持大量代幣上市,但速度與數量已落後於 DEX。
此發行模式轉型帶來下列影響:
創新活絡:DEX 開放特性給予開發者及創業團隊更大舞台,新專案能迅速上市流通,帶動 GameFi、DeFi、SocialFi 等多元領域迅速發展。
風險與品質分流:幾近零門檻下,DEX 上大多數代幣規模小、壽命短,市場長尾專案風險高漲。相較之下,CEX 經嚴格審查,雖發行較少但品質與信譽更高。
目前絕大多數新代幣於 DEX 發行,CEX 市占已低於 1%。代表在生態繁榮度主導權上,DEX 明顯領先,但 CEX 的精選項目、品牌信賴及合規保障價值仍無可取代。
Web3 各類 Launchpad 代幣發行,逾半數由 DEX 推出,生態繁榮正由單一路徑走向 CEX、DEX 並進的雙軌格局。
無論交易量還是主控權,CEX 與 DEX 的競爭正演變新格局。整體而言,CEX 仍為市場中樞,但 DEX 市占持續穩步上升,雙方差距愈來愈小。
全球現貨交易量中,CEX 約佔 77%,DEX 則為 23%。若排除刷量(Wash Trading)影響,真實的零售活躍度數據為 CEX 58%、DEX 42%。代表用戶主導交易時,DEX 已幾近追上 CEX,顯示強勁增長趨勢。
過去十年,CEX 與 DEX 年度交易量差距日漸縮小。CEX 絕對規模仍大,但 DEX 成長速度更快,部分時段及新興資產類型甚至與 CEX 持平或超過。同時,就總鎖倉量(TVL)而言,過去 CEX 一枝獨秀,現今 DEX TVL 已逼近,形成雙雄並立趨勢。
短期內,CEX 憑藉深厚流動性、合規經驗與用戶體驗優勢,仍主導市場,特別在法規嚴謹地區。中長期看,伴隨區塊鏈基礎建設強化、用戶資產自主意識提升、DEX 安全與易用性升級,其市占將繼續成長。預計未來 5–10 年,DEX 有望進一步貼近甚至挑戰 CEX 主導地位。
綜觀全局,市場正由「CEX 強勢領導」轉變為「CEX 領跑、DEX 強勢追趕」雙極體系。CEX 提供規模與合規基礎,DEX 則帶來去中心化理想與生態創新最前緣。
2023–2025 年間,全球加密資產屢遭大規模竊盜。Chainalysis 數據指出,約 59% 的被竊資產來自 DEX/Web3 協議,損失總額高達 59 億美元,凸顯去中心化安全機制不足。主要攻擊形式包括智慧合約漏洞、跨鏈橋安全失效、治理設計缺陷,使 Web3 在資金安全上承受更高風險。相對之下,CEX 雖也存在集中化風險,但安全體系較成熟,資金損失比例顯著較低。
個人錢包被竊案件也愈發普遍。截至 2025 年 6 月,針對個人用戶的錢包攻擊已佔所有損失案逾 20%。因攻擊手法隱蔽,許多事件未被完整揭露,實際風險正在上升。推升原因包括大型平台防護力提升,攻擊者轉向個人;加密貨幣持有人數增加;個人錢包市值隨市場走揚;駭客用 LLM 等新工具提升攻擊技術與規模。
個人錢包攻擊案例以 MetaMask 最具代表性。自 2024 年底起 MetaMask 用戶異常被竊資金事件激增,2025 年進一步升溫,單日受害錢包可近 500 個,顯示駭客已可系統性大規模攻擊。對比 2022 年中及 2023 年底僅有零星高峰,現階段威脅頻率和嚴重度明顯提升,攻擊型態加速進化。
造成此現象的主因包括:錢包軟體本身漏洞、第三方基礎設施(如瀏覽器外掛、惡意 dApp)風險,以及用戶群規模擴大後成為駭客集中目標。整體來說,MetaMask 案例證明主流錢包應用已成駭客攻擊新重點,隨加密貨幣普及,攻擊恐進一步擴大。
整體觀之,當前加密生態安全風險已呈規模化、手法多元化,且逐步轉為針對個人用戶。業界安全策略必須同步深化:一是服務平台需持續強化基礎建設,如智慧合約審計、跨鏈橋驗證、熱錢包多重簽名機制;二是同步加強個人用戶的教育與防護,如操作安全(OpSec)、冷錢包運用、防範社交工程攻擊等。
監管上,建議逐步引入針對 DeFi 協議與錢包應用的合規規範,在透明與去中心化間取平衡,以降低非法資金透過鏈上流通風險。上述風險特質也為隨後的資金流向與反洗錢分析奠定重要基礎。
2021–2024 年間,估計每年有 500 億美元非法資金經加密管道洗錢或詐騙。其中 CEX 仍為主要資金接收環節。然而,隨 DeFi、無 KYC 平台崛起,鏈上協議日益成為非法資金新出口,市況活絡時 DeFi 參與率更高。由於缺乏身分認證、跨鏈匿名便利,DEX 於反洗錢(AML)控管上風險特高。
2024–2025 年,不同攻擊型態呈現差異性洗錢路徑。攻擊服務平台者多利用跨鏈橋與混幣器轉移資金,個人錢包被竊資金主要流向代幣合約與 CEX。值得注意的是,洗錢成本未隨區塊鏈技術進步下降,反因追求快速不可逆而大幅上升。2022 至 2025 年 6 月期間,區塊鏈平均交易成本因 Solana、Layer 2 進展下降逾 80%,盜竊資金操作者實際支付費用卻漲超 100%。同時,部分資金未即時轉移,截至 2025 年 6 月,仍有逾 37% 被竊資金停留於攻擊方地址,出現囤幣現象。
整體來說,加密洗錢愈趨路徑複雜、流動溢價高、資金工具穩定幣化。技術雖降低合法交易成本,非法資金卻反需承擔更高成本以換取效率與隱密性。這對監管、執法於跨鏈追蹤、混幣器監控、制裁實體監理等提出更嚴格要求,為 DeFi 及穩定幣生態合規壓力帶來新挑戰,凸顯合規架構於風險控管核心地位。
面對安全風險與洗錢模式持續演化,合規已成為 CEX、DEX 分野的關鍵。CEX(如 Gate)於全球積極建置合規架構、申請牌照,涵蓋交易、託管、衍生品等多元業務型態,滿足各地 AML/KYC 法規。此舉要求 CEX 執行資訊揭露、用戶驗證(KYC)、交易監控、反洗錢通報等義務,建構全球合規體系,提升用戶信賴、為國際事業發展打下制度根基。
反觀 DEX,缺乏法人主體、跨境監管統一架構,大多無強制合規機制,也多未執行 KYC 或身分驗證。雖提供高度自由與匿名,但顯現 AML 風險漏洞。數據顯示,DEX 遭非法資金流通比例逐年提升,市場波動時更為詐騙、駭客資金流轉要道。可見合規不僅為產業分化基本門檻,亦將左右未來市場格局演化。
CEX、DEX 的比較,不僅限於交易型態,更深層反映產業於用戶成長、市場結構、安全與合規等多元面向的演變。過去十年,用戶數據指數倍增,驅動市場主流化。DEX 崛起與 CEX 穩健拓展,共同形塑多元共存格局。
但安全與合規始終是產業發展關鍵。駭客事件、個人錢包失竊及跨鏈洗錢複雜化,凸顯 DeFi、DEX 風險管理短板;CEX 則以全球合規政策與健全安全體制,在制度與信任層面提供穩定保障,使兩類平台於未來市場競爭與監管生態中分工合作。
展望未來,CEX 並非單純被 DEX 替代,雙方將朝互補共存生態發展。CEX 憑合規、流動性、信任優勢維持主流入口地位;DEX 以開放創新推動代幣發行與新興應用落地。隨用戶規模擴大、監管政策健全,如何於透明、效率、風險控管間取得平衡,將決定加密產業邁入更成熟永續的新階段。
參考資料:
Gate 研究院為區塊鏈及加密貨幣領域的專業研究平台,深度剖析技術、產業、宏觀經濟與趨勢,並提供市場觀察與專家洞見,協助讀者掌握脈動、前瞻佈局。
聲明
加密貨幣投資高度風險,建議投資人於做出任何決策前,應自主深入研究並清楚認識相關資產與產品特性。Gate 不承擔任何因相關投資決策造成之損失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