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将稳定币视为战略新赛道的今天,一场围绕数字货币的无声竞赛已然拉开帷幕。当美国和欧盟等地竞相推出监管法规,力图抢占先机之时,中国的动向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和复杂。根据多家外媒报导,中国相关部门已在过去数月内,低调召集领域内专家,就发行与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一举动,与其境内对虚拟资产交易的严格监管政策,形成了一种看似矛盾的张力。然而,这背后实则隐藏着一套深思熟虑的国家战略:既要防范不受控的数字资产对金融体系带来的潜在风险,又渴望抓住区块链技术的历史机遇,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造一艘全新的“数字方舟”。
那么,中国为何要在此时测试稳定币?其最终的技术底座,又将由谁来承建?一场由“国家队”主导的区块链基础设施竞赛,已悄然打响。
测试稳定币
中国对稳定币的探索,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全球金融格局变化的深刻洞察和长远考量。
1.应对美元体系的挑战 当前,全球稳定币市场由与美元挂钩的Tether(USDT)和Circle(USDC)等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在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领域,美元的影响力正在被进一步巩固和延伸。更深层次的考量在于,传统的跨境支付系统如SWIFT,在特定地缘政治背景下,存在被用作限制工具的可能性。因此,探索发行一种由人民币支持的稳定币,被视为一条可能的路径。其战略意图在于:建立一个单独于现有体系的、高效的跨境支付网络,特别是在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算等方面,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使用便利性和吸引力。
2.“中国特色”的探索之路 稳定币技术的内在属性,与中国对金融体系“审慎管理”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张力。据参与讨论的知情人士透露,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对于稳定币可能对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带来的影响,抱持着高度审慎的态度。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意味着资金的流动难以被单一实体完全掌控。然而,任何在中国得到许可的稳定币项目,都必须符合其“特定的国情”。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的探索,并非简单复制以太坊等全球公链的模式,而是更倾向于发展一种由国家引导、多方参与、但最终“自主可控”的公共基础设施。
3.香港作为“试验田” 在这一背景下,香港的角色显得至关重要。香港正在积极推出稳定币监管框架,吸引了包括京东、渣打银行在内的众多机构申请发行牌照。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也并未排除批准与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的可能性。这使得香港成为一个理想的“监管沙盒”和“试验田”。在这里,中国可以在一个与国际接轨但风险可控的环境中,测试发行与离岸人民币(CNH)挂钩的稳定币,积累监管和运营经验,而不会直接影响内地的金融稳定。
“国家级”公链
任何稳定币的发行,都离不开一个安全、高效的底层区块链网络。自2016年区块链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以来,一个由“国家队”主导的区块链基础设施版图已然成型。在众多竞争者中,以下四个平台被认为最具潜力,成为承载中国稳定币愿景的技术底座。
1.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全球连接器与“无币”理念 由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移动、中国银联等单位联合发起的BSN,定位于一个全球性的区块链公共基础设施。其核心创新在于对全球数十种主流区块链底层框架的统一适配和管理能力,如同一个区块链世界的通用“操作系统”。然而,BSN一直以来坚定地推行“无币公链”的理念,其发展联盟常务理事、红枣科技CEO何亦凡更曾多次公开表示对虚拟货币的极度反感。这一理念,可能成为其承载原生代币形式稳定币的一大制约。
2.“星火·链网”:获工信部支持,聚焦工业领域 由中国信通院牵头建设的“星火·链网”,是国家级的区块链新型融合基础设施。其应用场景高度聚焦于工业互联网,如产品溯源、供应链协同等。它是一个基于许可的公有区块链网络,同样没有代币设计。其专注于特定产业的定位,使其可能更适合承载特定用途的、而非通用支付型的稳定币。
3.长安链(Chain Maker):国企与网络巨擘加持的“天选之子” “长安链”的背景可谓星光熠熠。其生态联盟由北京市政府指导,成员涵盖了国家电网、中国建设银行等关键领域的央国企,以及腾讯、百度等网络巨擘。它多次被写入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发展规划中。技术上,官方宣称其交易吞吐能力(TPS)可达10万级别。更关键的是,其研发机构微芯院已于2021年与央行数研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基于“长安链”的数字人民币企业级应用。这使其在承接机构间或特定场景的稳定币应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
4.树图链(Conflux):监管特例下的公链“独苗” 与前三者有着明显联盟链特征不同,“树图链”是中国目前唯一在监管框架内运行的、拥有原生代币(CFX)的公链。它由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清华大学“姚班”,技术实力雄厚。更重要的是,树图链正积极地与金融科技公司AnchorX合作,探索发行锚定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AxCNH),以支持跨境支付需求。这一明确的战略布局,使其在面向国际的稳定币赛道上,占据了宝贵的先发位置。
双轨并行
除了上述的几个有着强力背书的区块链网络之外,国内还有如国网链(国家电网)、联通链(中国联通)、中移链(中国移动)、工行链(工商银行)、蚂蚁链(蚂蚁集团)、至信链(腾讯)、众享链网等多个联盟链。这些联盟链多数也是由国央企或科技巨头发起,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
但回到最初的话题,中国是否有一条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公链吗?截至目前的答案应该是空缺的。主要原因是多数中国的区块链网络机制上为联盟链,在共识机制与经济模型上与以太坊、Solana等海外公链有着较大的差别。
综合来看,中国的稳定币之路,不太可能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而更可能是一条双轨并行、各司其职的发展路径。
面向国际,树图链(Conflux)或将先行。凭借其国际通行的公链属性、已有的代币生态和明确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探索计划,树图链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稳定币“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的排头兵。
立足国内,长安链(Chain Maker)潜力巨大。依托其强大的央国企和科技巨头生态,以及与数字人民币体系的深度合作,“长安链”极有可能成为承载国内企业级应用、B2B支付结算等场景下人民币稳定币的技术底座。
这场围绕稳定币技术底座的竞赛,其本质并非要复制一个中国版的以太坊,而是要打造一个符合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实体经济、且自主可控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这场大国的棋局帷幕才刚刚拉开,值得全球市场的持续关注。
9899 热度
97923 热度
126675 热度
5344 热度
1693 热度
中国放松对稳定币的限制?国家级区块链谁能成为技术底座?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纷纷将稳定币视为战略新赛道的今天,一场围绕数字货币的无声竞赛已然拉开帷幕。当美国和欧盟等地竞相推出监管法规,力图抢占先机之时,中国的动向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和复杂。根据多家外媒报导,中国相关部门已在过去数月内,低调召集领域内专家,就发行与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一举动,与其境内对虚拟资产交易的严格监管政策,形成了一种看似矛盾的张力。然而,这背后实则隐藏着一套深思熟虑的国家战略:既要防范不受控的数字资产对金融体系带来的潜在风险,又渴望抓住区块链技术的历史机遇,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造一艘全新的“数字方舟”。
那么,中国为何要在此时测试稳定币?其最终的技术底座,又将由谁来承建?一场由“国家队”主导的区块链基础设施竞赛,已悄然打响。
测试稳定币
中国对稳定币的探索,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全球金融格局变化的深刻洞察和长远考量。
1.应对美元体系的挑战 当前,全球稳定币市场由与美元挂钩的Tether(USDT)和Circle(USDC)等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在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领域,美元的影响力正在被进一步巩固和延伸。更深层次的考量在于,传统的跨境支付系统如SWIFT,在特定地缘政治背景下,存在被用作限制工具的可能性。因此,探索发行一种由人民币支持的稳定币,被视为一条可能的路径。其战略意图在于:建立一个单独于现有体系的、高效的跨境支付网络,特别是在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算等方面,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贸易中的使用便利性和吸引力。
2.“中国特色”的探索之路 稳定币技术的内在属性,与中国对金融体系“审慎管理”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张力。据参与讨论的知情人士透露,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对于稳定币可能对跨境资金流动管理带来的影响,抱持着高度审慎的态度。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性,意味着资金的流动难以被单一实体完全掌控。然而,任何在中国得到许可的稳定币项目,都必须符合其“特定的国情”。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的探索,并非简单复制以太坊等全球公链的模式,而是更倾向于发展一种由国家引导、多方参与、但最终“自主可控”的公共基础设施。
3.香港作为“试验田” 在这一背景下,香港的角色显得至关重要。香港正在积极推出稳定币监管框架,吸引了包括京东、渣打银行在内的众多机构申请发行牌照。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也并未排除批准与人民币挂钩的稳定币的可能性。这使得香港成为一个理想的“监管沙盒”和“试验田”。在这里,中国可以在一个与国际接轨但风险可控的环境中,测试发行与离岸人民币(CNH)挂钩的稳定币,积累监管和运营经验,而不会直接影响内地的金融稳定。
“国家级”公链
任何稳定币的发行,都离不开一个安全、高效的底层区块链网络。自2016年区块链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以来,一个由“国家队”主导的区块链基础设施版图已然成型。在众多竞争者中,以下四个平台被认为最具潜力,成为承载中国稳定币愿景的技术底座。
1.区块链服务网络(BSN):全球连接器与“无币”理念 由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移动、中国银联等单位联合发起的BSN,定位于一个全球性的区块链公共基础设施。其核心创新在于对全球数十种主流区块链底层框架的统一适配和管理能力,如同一个区块链世界的通用“操作系统”。然而,BSN一直以来坚定地推行“无币公链”的理念,其发展联盟常务理事、红枣科技CEO何亦凡更曾多次公开表示对虚拟货币的极度反感。这一理念,可能成为其承载原生代币形式稳定币的一大制约。
2.“星火·链网”:获工信部支持,聚焦工业领域 由中国信通院牵头建设的“星火·链网”,是国家级的区块链新型融合基础设施。其应用场景高度聚焦于工业互联网,如产品溯源、供应链协同等。它是一个基于许可的公有区块链网络,同样没有代币设计。其专注于特定产业的定位,使其可能更适合承载特定用途的、而非通用支付型的稳定币。
3.长安链(Chain Maker):国企与网络巨擘加持的“天选之子” “长安链”的背景可谓星光熠熠。其生态联盟由北京市政府指导,成员涵盖了国家电网、中国建设银行等关键领域的央国企,以及腾讯、百度等网络巨擘。它多次被写入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发展规划中。技术上,官方宣称其交易吞吐能力(TPS)可达10万级别。更关键的是,其研发机构微芯院已于2021年与央行数研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基于“长安链”的数字人民币企业级应用。这使其在承接机构间或特定场景的稳定币应用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
4.树图链(Conflux):监管特例下的公链“独苗” 与前三者有着明显联盟链特征不同,“树图链”是中国目前唯一在监管框架内运行的、拥有原生代币(CFX)的公链。它由图灵奖得主姚期智院士担任首席科学家,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清华大学“姚班”,技术实力雄厚。更重要的是,树图链正积极地与金融科技公司AnchorX合作,探索发行锚定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AxCNH),以支持跨境支付需求。这一明确的战略布局,使其在面向国际的稳定币赛道上,占据了宝贵的先发位置。
双轨并行
除了上述的几个有着强力背书的区块链网络之外,国内还有如国网链(国家电网)、联通链(中国联通)、中移链(中国移动)、工行链(工商银行)、蚂蚁链(蚂蚁集团)、至信链(腾讯)、众享链网等多个联盟链。这些联盟链多数也是由国央企或科技巨头发起,在各自的领域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
但回到最初的话题,中国是否有一条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公链吗?截至目前的答案应该是空缺的。主要原因是多数中国的区块链网络机制上为联盟链,在共识机制与经济模型上与以太坊、Solana等海外公链有着较大的差别。
综合来看,中国的稳定币之路,不太可能出现“赢者通吃”的局面,而更可能是一条双轨并行、各司其职的发展路径。
面向国际,树图链(Conflux)或将先行。凭借其国际通行的公链属性、已有的代币生态和明确的离岸人民币稳定币探索计划,树图链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稳定币“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的排头兵。
立足国内,长安链(Chain Maker)潜力巨大。依托其强大的央国企和科技巨头生态,以及与数字人民币体系的深度合作,“长安链”极有可能成为承载国内企业级应用、B2B支付结算等场景下人民币稳定币的技术底座。
这场围绕稳定币技术底座的竞赛,其本质并非要复制一个中国版的以太坊,而是要打造一个符合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实体经济、且自主可控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这场大国的棋局帷幕才刚刚拉开,值得全球市场的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