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a解读稳定币未来:监管明朗化带来新机遇 跨境支付或成主要应用场景

robot
摘要生成中

稳定币的下一阶段发展:Visa的洞察与思考

近期,美国参议院通过《指导和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法案),标志着美国稳定币监管趋于明朗。Visa首席战略与产品官Jack Forestell发表文章,阐述了Visa对稳定币未来发展的看法。这与Visa CEO Ryan McInerney在接受采访时的观点一致。

作为传统金融支付领域的领导者,Visa对稳定币的看法极具参考价值。以下是Visa的主要观点及相关思考:

春江水暖鸭先知,Visa对于稳定币下一阶段的理解

支付领域的潜在重要时刻

Forestell认为,GENIUS法案代表支付史上一个潜在的重要时刻。稳定币开启了可编程数字货币的新纪元,但要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更多工作。

McInerney表示,Visa一直在为稳定币做准备,迎接稳定币时代的到来。推广新支付技术需要建立广泛信任,这需要时间积累,并依赖于一系列复杂而相互关联的功能。

稳定币要成为下一代数字支付基础设施,需要在三个层面落地:

  1. 技术层:需要强大、可扩展、灵活且开放的技术骨干,能安全可靠地执行大规模交易。区块链技术为此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2. 储备层:必须建立对交换媒介价值和稳定性的信任。受监管、有储备支持的稳定币可解决这一问题。

  3. 界面层:必须有无处不在的界面层,为交易双方提供信任、规则、标准、安全和价值,覆盖数十亿用户,并提供便捷的价值兑换机制。

稳定币基础设施本身无法解决最后一层问题。如果无法普及,稳定币将只能用于解决狭义支付问题或作为批发型货币市场的幕后基础设施,难以在主流支付中扩大规模。

春江水暖鸭先知,Visa对于稳定币下一阶段的理解

Visa助力解决稳定币普及问题

Visa构建了全球规模最大、最安全可信的第三层支付体系。通过"Visa as a Service"技术栈,Visa为全球数十亿买家和卖家提供无缝、安全的数字支付体验。

自2020年以来,Visa已促成近95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购买和超25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支出,总计超1000亿美元资金流动。

通过Visa的能力,用户在购物时无需担心商家是否接受付款、是否需要专门钱包、Gas费用、隐私保护、奖励积分、信用额度使用等问题。

绝大多数消费者和企业将继续使用法定货币支付,并享受Visa凭证带来的便利。对于连接Visa技术栈的稳定币解决方案也是如此。

春江水暖鸭先知,Visa对于稳定币下一阶段的理解

稳定币的应用场景

Forestell认为,稳定币在加密货币交易市场已找到产品市场契合点。对新兴市场的部分用例而言,稳定币仍代表重要机遇,特别是:

  • 小币种、高通胀、外汇管制国家的用户,希望持有美元但难以获得。
  • 某些跨境资金流动场景,如个人间汇款或企业间支付。

目前在美国等发达市场,消费者使用稳定币付款的意愿尚不明朗,因为已有多种直接使用"数字美元"支付的选择。

GENIUS法案为稳定币带来监管明确性,为进一步应用开辟潜在道路。Visa已在稳定币领域积极开展多种解决方案,包括部署Visa凭证和数字令牌、提供本地稳定币结算、实现跨境资金流动等。

稳定币要真正成为"天才"还需时间,我们才刚刚开始。

春江水暖鸭先知,Visa对于稳定币下一阶段的理解

稳定币的真实应用场景

Visa CEO指出,目前人们对稳定币有一种误解,认为美国是主要落地地区。但稳定币的真实使用场景其实在美国以外的亚非拉地区,约30-50个国家。稳定币的接入能极大提升这些地区的金融效率。

相比美国等金融效率已很高的市场,稳定币在其他地区能将金融效率提高30%-40%。因此,对这些国家而言,稳定币的意义更为重大。

春江水暖鸭先知,Visa对于稳定币下一阶段的理解

在不同国家,支付方式的选择也各不相同。例如德国消费者更倾向于数字APP支付和银行转账,而菲律宾首选数字APP支付。

Tether在全球南方地区已取得领先优势,覆盖4.5亿用户。Tether不仅在技术上领先,还在全球建立了前所未有的美元分发网络,这是其最大优势之一。

相比Circle面临来自传统金融和产业巨头的竞争,Tether的竞争对手更多来自新兴市场。稳定币的未来发展,仍有巨大空间和挑战。

春江水暖鸭先知,Visa对于稳定币下一阶段的理解

APP4.24%
此页面可能包含第三方内容,仅供参考(非陈述/保证),不应被视为 Gate 认可其观点表述,也不得被视为财务或专业建议。详见声明
  • 赞赏
  • 1
  • 转发
  • 分享
评论
0/400
BearMarketSagevip
· 22小时前
监管狗终于肯放了
回复0
交易,随时随地
qrCode
扫码下载 Gate APP
社群列表
简体中文
  • 简体中文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 繁體中文
  • Español
  • Русский
  • Français (Afrique)
  • Português (Portugal)
  • Bahasa Indonesia
  • 日本語
  • بالعربية
  • Українська
  • Português (Brasil)